声明: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,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;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。
你每天吃的“主食”,可能正在悄悄毁掉你的健康。这不是危言耸听。根据《中国居民膳食指南(2022)》和国家卫健委发布的饮食建议,很多国人日常餐桌上的“标配”,其实早已被列入“高风险饮食行为”。
钟南山院士就曾多次呼吁:饮食习惯决定健康走向,远离疾病要从少吃某些食物开始。
吃饭这件事,真的不能全凭嘴巴喜欢
很多人觉得,吃点重口味、油炸、甜品没啥问题,反正“我年轻”“我身体挺好”。但现实是,中国成年人超重率已经超过50%,高血压、糖尿病、脂肪肝越来越年轻化。
据《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(2020年)》显示,中国高血压患者已超2.45亿,糖尿病患者超过1.4亿,大量与饮食结构密切相关。
吃错了,不是当下难受,而是未来埋雷。问题不是“偶尔吃一口”,而是“天天吃、顿顿吃”。身体的代谢能力不是无限的,长年高油、高糖、高盐,会让你提前进入“慢病轨道”。
这8种食物,越吃越伤身,最好能少碰
第一,油炸食品。无论是炸鸡、薯条,还是街边油饼,反复高温油炸会产生丙烯酰胺等致癌物。长期摄入还会升高血脂,加速动脉硬化。据《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22》,油炸食品摄入频率与心血管疾病风险呈正相关。
第二,腌制肉类。腊肉、香肠、咸鱼,加工过程中会产生亚硝酸盐,在体内可转化为致癌物亚硝胺。世界卫生组织已将加工肉制品列为一级致癌物。
第三,含糖饮料。一瓶可乐含糖量超过10块方糖,果汁饮料、奶茶、运动饮料更是“糖分炸弹”。过量摄入会导致胰岛素抵抗,增加2型糖尿病风险。
《中国居民膳食指南》明确建议:成年人每日添加糖摄入应控制在50克以下,最好不超过25克。
第四,反式脂肪酸食品。如人造奶油、植脂末、部分蛋糕、饼干、奶茶中的“奶精”。反式脂肪会降低好胆固醇、升高坏胆固醇,显著增加心脏病风险。
国家卫健委已要求食品企业逐步淘汰反式脂肪,普通人更应主动避开。
第五,重口味调味料。火锅底料、辣酱、鸡精、老干妈等,钠含量极高。一勺火锅底料,钠含量可能超出全天推荐量的一半。长期高钠饮食会导致血压升高,增加脑卒中风险。
第六,糕点甜食。蛋糕、甜面包、曲奇饼干,除了糖,还有大量反式脂肪、香精、色素。高热量低营养,吃了不仅不顶饿,还容易成瘾,导致肥胖和胰岛素功能紊乱。
第七,烧烤类食物。炭火烧烤会产生苯并芘等强致癌物,尤其是烤焦部分。烧烤食品多为红肉、动物内脏,脂肪含量高,搭配啤酒更是“肝脏杀手”。
第八,方便速食。泡面、速冻水饺、自热火锅,虽然方便,但多为高油高盐低纤维。摄入过多会影响肠道菌群,增加代谢疾病几率。长期以此为主食,很容易营养失衡。
吃错食物,更容易“吃出病”
别再以为“吃得香”就是营养好。很多食物的“好吃”,只是工业调味的“陷阱”。比如“含糖饮料”越喝越渴,是因为糖刺激大脑多巴胺分泌,让你产生“快感”,但并不能真正补水。
再比如“加工肉类”香味扑鼻,是因为添加了大量亚硝酸盐和香精,刺激食欲,却不利于营养吸收。吃得越多,身体越累。胃肠系统、肝脏、胰腺都要加班处理这些“垃圾原料”,久而久之,慢性炎症、代谢紊乱就来了。
真正健康的饮食,其实很简单吃得健康,并不等于吃得清苦。关键是少吃“工业食品”,多吃“原始食材”。《中国居民膳食指南(2022)》建议:
每天应摄入谷类200-300克,蔬菜300-500克,水果200-350克,奶类300克,豆类和坚果适量。蛋白质来源应多样,优先选择鱼、禽、蛋、瘦肉和豆制品。烹饪方式尽量少油、少盐,推荐清蒸、炖煮、焯水等方式。
不必盲目追求“低脂”“低糖”标签食品,不如回归天然、少加工的饮食习惯。饮食不是短跑,是马拉松。长期小改变,胜过短期大折腾。
健康的饮食习惯,决定你10年后的样子
很多人四十岁开始查出“三高”,五十岁开始吃药保命,六十岁开始后悔年轻时不注意饮食。饮食不是小事,餐桌就是你的“健康战场”。
别再让“方便”“习惯”“嘴馋”成为你慢病的起点。这8种食物,尽量少碰。不是完全不吃,而是远离日常,偶尔为之。你吃进去的每一口,都是向健康靠近,还是远离的选择。
参考文献:
①. 中国营养学会.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(2022)[M]. 人民卫生出版社, 2022.
②.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. 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(2020年).
③. 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22[J].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, 2022, 50(12):1136-1146.
下一篇:没有了